學校歷史及發展 - 聖瑪大肋納學校

         

聖瑪大肋納學校簡介

    遠於一九四八年,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省會長Madre Franquelli方修女,曾親自領導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會員,每週兩次訪問筷子基區居民,負責講解要理,並教導兒童識字。次年,嘉諾撒聖心英文書院學生會出資開辦識字班,聘請兩位教師負責教學,因為當時找不到屋宇闢為課室,只好在曠地樹蔭下教學,在這大自然課室上課的兒童,已有數十人。

    一九五零年,參加識字班的兒童日增,教會便向政府租賃筷子基中街兩間平民屋,改為嘉諾撒傳教中心,附設學校。方修女躬親工作,慰問貧病,又開設縫紉裁剪班,從此,參加成人要理班的人數日增。初辦的嘉諾撒學校,已設有小學暨幼稚園各班,學生約有一百八十人。適逢五十年代澳門人口驟增,於是增設夜校,可惜為期不久便告結束。

    至一九六零年初,已故戴維理主教,鑑於筷子基附近兒童失學者眾,便籌撥款項,請求政府撥出地段,在筷子基北街興建新校舍,並於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廿六日落成啟用,取名真福瑪大肋納嘉諾撒社會服務中心,附設小學。從此,教會便在該地區展開各種社會福利服務工作,該中心及學校的各項設備如:教材、圖書、藥物等一概由美國天主教福利會慷慨捐贈。

    至一九六八年,該校學生人數大增,校舍不敷應用,有見及此,澳門天主教教區及美國福利會捐出款項,加以擴建,同年六月六日正式落成啟用。同時,該地區居民生活環境已大有改善,教會便結束該中心的福利工作,專志辦學,以迄至今。

    瑪大肋納嘉諾撒學校是一所隷屬天主教澳門教區學校,於2017/2018學年正式改名為聖瑪大肋納學校,以「基督精神」和「完人培育」為基本宗旨,一直堅持以「寬容」和「仁愛」為辦學和治校的標杆,致力於福音精神的傳承,培養學生成為胸懷信望,齊備愛心、身心健康和勇於承擔的人,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基。特別關懷及照顧那些貧困的學生」是聖瑪大肋納學校的辦學理念之一,致力做好融合教育是學校使命的重中之重,故此,學校自創校以來,仍無忘初心,自應欣然接受教學各項使命。學校亦期望教師在教學育人的過程中,獲得專業成長的持續動力。

    隨著澳門社會的不斷發展,近年人口出生率陸續上升,筷子基區學位顯見緊張,唯學校校舍空間和課室嚴重缺乏,限制了收生人數。2017/2018學年,為配合聖瑪大肋納學校的整體發展、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滿足筷子基區的學額需求,天主教澳門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重新規劃教區學校方案,並獲教育暨青年局的同意,批准學校在澳門老人院前地14號(前聖玫瑰學校)開辦聖瑪大肋納分校。

二零一八年學校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「教育功績勳章」,以表揚學校在教育領域的傑出貢獻,由劉美玲校長代表學校領獎。獲得是此獎項,劉美玲校長表示感謝澳門特區政府對學校辦學理念的認同,亦感謝嘉諾撒仁愛女修會過去的努力、感謝每一位家長的信任、感謝每一位教職員生對學校的守護,並強調學校會繼續以校訓「在仁愛中行謙遜、在謙遜中行仁愛」的精神作為教育的根,以「愛的諾言」作為教育的枝幹,延續愛的教育。